川街中山陨石坑

在楚雄禄丰,有一个东西宽约3公里,南北长约10公里的陨石天坑。这天坑附近正是1995年在禄丰川街(今恐龙山镇)发掘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侏罗纪恐龙坟场,范围达到1万平方米,分布着侏罗纪早、中、晚期的恐龙化石及伴生动物群。

根据科学测算,这个亿万年前形成的“天坑”直径达4000米,周围环形山海拔1700~1800多米,最高峰1865米,环形山内坑的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同时禄丰县在中国出土了第一个完整的恐龙化石,并第一个被命名为恐龙之乡。壮观的“天坑”奇景和丰富的恐龙遗址为禄丰留下了独特而神秘的地质文化遗产。

川街(今恐龙山镇)陨石坑与禄丰世界恐龙谷景区、昆楚高速公路仅一岭之隔,当时修昆楚高速就因为巨大的陨石坑的阻挡,才使高速路在该段有了一定弯曲,也因为高速公路的施工而发现了震惊世界的恐龙墓地。卫星遥感图上测算,这个“陨石坑”一带正是恐龙化石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恐龙山镇的长田、梨园、川街(今恐龙山镇)、大村一带分布了大面积的红色沙石,当地人称其为“羊肝石”(像羊肝一样红),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带有岩浆岩成分的岩石和土壤。

时至今日,这个恐龙坟场依然有一些谜团没有解开,最令人惊奇的就是这里出土的恐龙化石,无一例外头部均朝向东方,这不禁令人生疑,它们死前那一刻究竟看到了什么,让它们集体将头望向同一个远方?

人们有众多猜想,但都被一一否决了,直到一个巨大的疑似“陨石坑”在禄丰恐龙谷南面被发现,人们开始将恐龙集体朝向东方与“陨石坑”联系起来,甚至相信,揭开陨石坑的秘密也就解开了恐龙灭绝的密码。

探秘“陨石坑”

在云南禄丰也同样发现了一个陨石坑——川街陨石坑。

禄丰川街恐龙化石群出土的消息震动了世界,禄丰恐龙再次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关注,禄丰恐龙不仅有食草类恐龙,而且有食肉类恐龙,品类较为齐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侏罗纪公园”。于是恐龙灭绝之谜再次引起科学界的激烈议论。

占据重要位置的一说是:远古的一颗流星与地球相撞,造成了恐龙的灭绝。因为出土的恐龙化石,头部都惊恐地向着东方。科学家据此作出推测:1亿年前的侏罗纪,地球上是恐龙的世界,就在那个遥远的洪荒时期,一颗小小的行星突然偏离正常运行的轨道,被地球的引力吸进了地球的大气层,这颗星燃烧着发出十分强烈的光和巨大的吼声,飞向地球,最终坠落在现在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恐龙山镇境内,留下了一个巨大的不规则的圆形陨石坑。这一次巨大的撞击相当于若干颗原子弹的爆炸,它的无与伦比的力量引起的燃烧震动力和辐射,造成了一次灾难,岩浆迸发了!大地燃烧了!被这一场大灾难惊呆了的恐龙群,立即被岩浆土石埋葬。

 

这个陨石坑就在恐龙化石群出土的场地附近。在地形图上测算,陨石坑的直径有4000米,坑周围是一圈环形山,海拔1700~1800米,最高峰1865米,环形山内坑的总面积约13平方千米,在地面卫星遥感图上,可以清晰的辨认出这个陨石坑的位置和形状。陨石坠入地下深约3000米。

 

怀着探索地球奥秘的极大兴趣,笔者一行考察了这个陨石坑。

我们看到陨石坑中心处的岩石呈平行分布,似锅底逐渐向边缘隆起的几乎是70度的峭壁,这就是环形坑周围的环形山,从陨石坑底测算,周边山脊比坑底约高出100~200米,而环形山脊比坑外平地及沟壑高200~300米,从山脊冲出了条条放射性条纹,陡峭难攀,距坑中心2500米外,岩层倾斜度降为30度左右,距3千米处则呈15~20度斜坡,阿纳村东老长箐村西出土的8条巨型恐龙化石,就是在这一片从陨石坑辐射出1米厚的岩层下面。这些自中心向四周呈辐射形的岩石,是经过亿万年间喜玛拉雅山造山运动亚洲大陆不断抬升隆起和洪水的不断冲刷切割,日晒风雨剥蚀,才逐渐暴露显现出来的。估计这颗巨大陨石的坠落,毁灭了方圆数百千米甚至更大范围内的一切生物,包括称霸地球的恐龙一时也被陨石撞击溅起的岩浆尘埃所覆盖,这也就是川街恐龙化石和楚雄苍岭恐龙足印化石的由来。

据科学考察,这个陨石坑形成后的数千万年间,曾是一个积满水的湖泊。后来在喜玛拉雅山造山运动中逐渐升高,并略带倾斜,于是湖水在南面找到了出路,经过若干万年的冲刷,终于切割出了一条长约2000米的深深的峡谷。湖水泄出后的陨石坑,成了一个十分隐秘的去处,这里渐渐生长起茂密的森林和灌木,古猿、玛猛象以及若干年代以后的犀牛、虎豹……都曾在这里生息出没,陨石坑岩层的面貌和古生物化石的出土记录了陨石坑悠远的历史。

进入远古陨石坑的考察犹如阅读了一个小片断的地球历史;但是,我们的收获还不止于此,我们认识了一个古老的村落和一处长在深闺人未识的风光绮丽的当代桃花源。

 

陨石坑并不是完全平坦的山间盆地,它东北偏高,西南偏低,中间也有隆起的山丘。从地貌看,这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时,发生了爆炸,至少有三大块陨石同时落在这个坑中,所以大坑中又有三个小坑,还因岩层岩浆的剧烈变动,在陨石坑中间隆起了一座几乎与周围环形山等高的山丘———中山,坑内后来就有了一个村落,村落以山丘为名,称作中山村。

我们选择了由南面恐龙山镇政府北上进入陨石坑的考察路线。

 

出土恐龙化石群的川街古时是黑(井)易(门)盐运道上的中途大站,旧名盘龙镇,属易门县,1950年划入禄丰县。出川街,朝西北走过一段石板铺成的、布满马蹄坑印的盐运古道,再行约1000米,穿过竹林掩映的一条水沟,再顺沟边小路向北行,进入陨石坑的峡谷。只见左边坎埂上长满野石榴灌木丛,碧绿的叶子点缀着鲜艳的红花;右边是平整的阡陌纵横的稻田,满田的谷子已经黄熟。农民们正在割埂草,开沟排水,准备收割,一群儿童正嬉笑着捉鱼,见我们到来,都停下来笑着打招呼,对我们步行进坑颇为吃惊。继续前行约30分钟到了武庄村,村子在峡谷口左侧半坡,是进中山陨石坑的必经之地。村里的道路水渠都用石块铺砌,小桥流水,树木葱茏,绿树掩映中的农舍也都用石块砌墙,石质看似砂岩,但细腻坚硬。

 

我们从村边沿小路进峡谷,道路在谷底,两边是陡峭的山崖,清晰地裸露着陨石坑周围特有的、撞击挤压而成的、呈45度倾斜的层状岩。越往里走,坡度越陡,路边流着一条从陨石坑内流出的小溪,溪水潺潺,冰凉清澈。行约10余分钟,左边一小溪湍急而下,汇入主溪。这里海拔1468米,同行的恐龙山镇政府李同志告知,从这里再往上攀登200米,山崖上有个可容数百人的石洞,这山就叫石洞山,是陨石坑周围环形山的一部分。继续沿谷底前行约2000米,忽然一堵陡崖堵在前面,一道瀑布从崖顶跌落下来,落差有30米左右。水不算大,但它溅起的清凉雾雨,阳光下折射出一道艳丽的彩虹,太美了!大家都驻足观看,赞赏不绝。

稍事休息后,从瀑布右侧沿之字形石阶小道往上攀登,爬到崖顶,豁然开朗,整个陨石大坑如一幅画卷展现在眼前,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远处,小溪两边山坡上散居着10来户人家,这是进入陨石坑的第一村———岩子头。原来,这道瀑布下泻的出口,就是经千千万万年洪水冲刷切割开环形山的唯一出口。正在村边劳作的人们友善地同我们打招呼,我们被邀到一户李姓农民家中休息。主人见我们大汗淋漓,嘱咐我们不要喝冷水,为我们沏上热茶,又摘来葡萄款待我们。我注意到这农家院落,正房3间,依地势坐南朝北,两边厢房,大门朝东开是州内典型的中原汉人宅居。71岁的李世忠老人告诉我们,陨石坑中村落,住户李姓占多数,老祖宗是跟随沐国公到云南来的,祖籍南京应天府柳树湾,后来其子孙因避战乱进入陨石坑,定居在这里。他还指着前边上下老杨村的一块低洼稻田对我们说:“那年两位天文学家勘察过,陨石就落在那里,砸进地下3千米呢!”看那地形也确实像,周围的岩石向中心倾斜,中心一带的岩石又是平行分布。我们高兴这次考察又有了新的收获。

告别了热情好客的农民,我们继续往前走,边走边考察。利用陨石坑特殊的地形,人们在离“岩子头”村不远处建了座拦河坝,形成了一座100多万立方米的中山湖。湖顺山势呈半圆形弯曲,长约2000米,宽约300~500米不等,湖水碧绿,清澈见底。远处有一打鱼小舟正在起网,一群鲤鱼在水面晒太阳,一派江南水乡似的田园风光。同行的小钱往水里丢了块小石头,鱼儿受惊,潜入深水;一只长嘴巴绿翠鸟栖息在电线上,注视着水面,见到我们就飞走了。对面村子叫大麦地,依山傍水,有七八户人家,村中有株大榕树,覆盖了好大一片地面。

 

再往前走,湖的顶端也就是陨石坑中心地带,叫滑石板村;对面是上下老杨村,人家不多。滑石板整个村子建在倾斜25度的大石板上,岩石的形成是小行星撞击时产生的巨大热量熔化的岩浆凝固而成,石质细腻坚硬。家家的房子建在石板上,晒场也建在石板上;村中有一座废弃的旱碾,也是就地开凿、精心镌刻成的。碾盘中心至碾槽,驴道半径3米,巨大的石碾轮斜靠一边。使用电动碾米机以后,这石碾成了一具永久的历史文物。

沿川街“陨石坑”一路向北,入眼的是裸露的山脊和大量红土,一些区域几乎见不到植被,偶尔见到孤零零的一两株,裸露着根茎。环形山的边缘都是悬崖峭壁,峭壁上有石洞,有的石洞面积偌大,目测可容纳百人以上。当然,也有植被茂密的地方,这些区域大都遍布着村落、小溪、瀑布、人工湖。例如环形山中央的滑石板村就很奇妙,整个村子完全建立在一个倾斜的大石板上。

这个村子有38户人家,据说已经在这里住了几百年,一种观点就认为,当地岩石的形成是小行星撞击时产生的巨大热量熔化的岩浆凝固而成。楚雄旅游文化研究学者李应聪告诉记者,“陨石坑”内大约生活着2000多人,一些农户采来的石头有的犹如混凝土状的焦岩,有明显的碰撞燃烧过的痕迹。

 

边走边考察,过黑蒲村再往东行,森林茂密起来,溪水潺潺,峡谷里修筑了3个坝塘,又一个建在石崖上的文家箐村到了。我们就在中山村沐发贵家吃午饭,这里的大米饭真好吃,青菜进嘴就化。从他们的介绍得知,这里的沐姓是明朝执掌云南政权280年的“沐国公”的后裔。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当时云南尚在蒙元梁王统治之下,朱元璋亲自部署,调集20万军队,以傅友德为统帅,蓝玉、沐英为副,对云南进讨。沐英智勇双全,在曲靖白石江战役的胜利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洪武十六年(1383年)正月,云南平。傅友德、蓝玉班师,平西侯沐英封为“镇守国公”,留镇云南,自沐英十二传至沐天波。无论爵号如何变更,人们都称之为“沐国公”。明天启六年(1626年),元谋土司吾必奎反,召各地土司率兵讨伐,阿迷州土司沙定洲乘机进驻昆明,随即进攻沐府,沐天波逃往滇西,沙定洲军焚掠沐府,沐氏家败人亡。1647年大西军孙可望拥护永历帝入滇,沐天波返滇,被南明王朝授予太子太傅云贵都督黔国公。1659年随永历帝逃亡缅甸;1661年缅甸王执永历帝献给吴三桂,同时杀害了沐天波,沐氏在云南的统治结束。

 

据袁嘉谷《滇绎》记载:“天波知国事已去,死亡在旦夕,而先人宗祀不可不继,乃使其子分赘各土司。曰:诸蛮吾先人所抚也,魂可依焉,汝倚妇翁,犹不失为净土。但沐天波之子沐忠显虽娶石屏土官龙世荣女为妻,入赘龙家,藏于山洞、生子神保,仍被吴三桂以反叛罪连妻带子,以及沐天澍二子捕获,解送京城,发配宁古塔(吉林)。”

顺治十七年(1660年),吴三桂完全取代了沐氏在云南的统治和利益,沐氏族人及庄客也都作鸟兽散。

 

陨石坑内沐氏后人,最初改为木姓,直到清光绪以后,才又回归为沐姓。如今陨石坑中的沐氏族人已发展到文家箐、鲁家箐、黑蒲村,共40余户,有的还迁到坑外的梨园、小武庄,总户数达100多户,500多人,但每到清明节,仍回坑内祖茔扫墓。至今坑内道光以前墓碑都姓木,如道光二十七年的“乡评醇厚岳父木公讳登科之墓”;清乾隆年间一座墓碑的浮雕,雕刻的仍是明代汉族官服造像,保留明代墓葬风格;而民国甲寅(1914年)立的墓碑,如“待赠乡评敏达沐公讳正统大人之墓”已改为沐姓。

 

十分隐蔽偏僻的川街陨石坑,除了留下远古恐龙灭绝的遗迹之外,还遗下了这一支明代云南统治家族的后人,不仅供科学家考察探索,而且为后人留下邈远无尽的遐思。

 

据报道,地球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陨石冲击而成的环形山,由于大气的作用,绝大多数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有在北美的加拿大、墨西哥和澳大利亚留下一些相对“年轻”的陨石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不断揭开了许多前人未解的奥秘,用科学解释了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和千奇百怪的自然景观的形成等。本报刊发此文,旨在倡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天文、地质知识,探索宇宙奥妙的科学精神,促进发掘地质资源和发展地质考察旅游。

 

陨石坑是行星、卫星、小行星或其它天体撞击形成的环形凹坑,较大的陨石坑又叫环形山,陨石坑的中心往往会有一座小山,这一点非常符合川街“陨石坑”的特点(坑中央有一座几乎与周围山脊等高的山丘);此外,地球上的陨石坑一般会形成撞击湖,湖心会有一座小岛。

而事实上,川街陨石坑一带曾经也是一片大海汪洋,陨石坑里的滑石板村、中山水库片区曾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一些当地人至今还能找到一些贝壳化石,有的纹理能够辨认出是古生物的四肢。此后,川街陨石坑在喜玛拉雅造山运动中逐渐升高,并略带倾斜,于是湖水在南面找到了出路,经过千万年的冲刷,终于切割出了一条长约2000米的深谷。湖水外泄后,陨石坑成为一个隐秘的世外桃源,这里渐渐有了茂密的森林,在陨石坑内部还发现了古猿、玛猛象以及若干年代以后的犀牛、虎豹等古生物化石。

 

李应聪还告诉记者,2008年四川科技大学的钟行恕教授曾到访禄丰世界恐龙谷,钟教授考察川街陨石坑后认为,川街陨石坑周边之所以没有火山岩石,是“天地大冲撞时的冰陨石撞击的”,钟教授的一句话又再次引申了“陨石撞击与恐龙灭绝”的内在联系。

 

惨烈的灭绝猜想亟待解码

 

假设“陨石撞击与恐龙灭绝”真的有某种内在联系,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合理想像在6500万年前的某天,也许这一天和往常并无不同。一只三角龙正在悠然自得地吃着叶子,此时的它依然认为它就是传说中的“高帅富”,它的不远处是一头身材略小的母三角龙,公三角龙抖了抖背上如风帆一样美丽、粗壮的长棘,好像在说,你看我这美丽的棘尽然能够长到1.5米高耶!我十分健康,和我约会吧!一只臂展达到15米的风神翼龙也和往常一样,滑翔于蓝天下觅食,这只翼龙嘴里还衔着一只巨大的虫子,它突然加速从峡谷的上空俯冲下去,美丽的画面就像电影《阿凡达中》的场景,它这是要回家喂它的翼龙宝宝吗……”

 

平静之下,一场巨大的灾难即将来临。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刺眼的白光,一颗小行星,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砸向现在的楚雄禄丰县境内,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汽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汹涌的巨浪席卷一切,巨大海水汇聚的力量引发了强烈的火山喷发,植物毁灭了,火山灰也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年里,地球终年不见阳光,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顿时变得悄然无声。

 

游戏结束了,恐龙就这样说走就走了,没有带走一片云彩。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在禄丰恐龙大遗址中,所有出土的恐龙无一例外都是头朝着东方。当时的东方究竟出现了什么,会令到它们不约而同地朝同样的方向遥望?这仅仅是一个巧合吗,抑或在它们临死的那一刻,东方真的出现了“天外来客”?

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4亿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著名的侏罗纪位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是恐龙的鼎盛时期。令人不解的是,全世界到目前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基本都是白垩纪时期,中侏罗纪前的恐龙蛋化石基本没有(最近美国人在南非发现很少的中侏罗纪时期的恐龙蛋化石),一种解释是,中侏罗纪前的恐龙蛋都已经孵化了,而白垩纪时期由于地球生态恶化,使恐龙蛋无法孵化,最终导致恐龙灭绝。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白垩纪气候的急速恶变,巨大陨石的频繁“光顾”会是恐龙灭亡的终极原因么!

 

小行星撞击是否就是恐龙灭亡的真正原因,科学家们至今仍在寻找答案,至于禄丰的川街“陨石坑”是否真是由陨石撞击形成,也仍需进一步论证,在未确定之前还是叫它做“环形山”更为恰当些。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